一、当初为何选择体育?
小学三年级时,我被体育老师选中进入校田径队。那时的我,对跑道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——清晨五点半起床训练,傍晚在操场重复着起跑、冲刺的动作,即便膝盖擦伤也毫不在意。父母说“练体育能强身健体”,老师夸我“天赋不错”,于是“成为专业运动员”成了我童年最明确的目标。直到初中被市体校录取,我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已尘埃落定。
二、体校生活的酸甜苦辣
进入体校后,我才真正体会到“体育生”标签背后的重量。每日六小时的体能训练像一座大山压在肩头:冬天的清晨,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,却仍要咬牙完成千米跑;夏日的午后,塑胶跑道被晒得发烫,汗水浸透运动服黏在身上,连呼吸都变得沉重。除了身体消耗,文化课的压力同样让人喘不过气——为了赶训练进度,我们常常压缩上课时间,数学公式记不住、英语课文读不顺的情况屡见不鲜。我曾因一次月考数学不及格躲在宿舍哭,教练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先把训练搞上去,学习以后再说。”可我心里清楚,若一直这样下去,“体育”或许会成为束缚而非热爱。
三、转折点:兴趣与现实的碰撞
真正让我动摇的,是一次意外受伤。高二那年,我在省青少年锦标赛的跳远比赛中,落地时脚踝扭伤,医生诊断需休养三个月。躺在病床上的三个月,我开始频繁翻看手机里的小说、刷科普视频,竟发现自己对文字和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当我试着写第一篇散文投稿,收到编辑的回复“很有灵气”时,内心某个角落被点亮了——原来除了跑道,我还能在文字世界里找到另一种光芒。与此同时,看着队友们因伤病退役后陷入迷茫的新闻,我更加确信:单一的成长路径未必适合所有人。
四、告别体校后的新方向
经过半年的挣扎,我向体校提交了退学申请。重回普通高中的日子,起初并不顺利:文化课基础薄弱,跟不上班级进度; former队友投来疑惑的目光,甚至有人说我“浪费天赋”。但我告诉自己,选择无关对错,只关乎是否忠于内心。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恶补功课,报名文学社参与校刊编辑,还自学编程做了个校园信息共享平台。半年后,我的语文作文登上市级刊物,编程作品获区级奖项,而期末考试也从年级下游冲到了中游。这些微小的成就,让我明白:放弃一条路,是为了更好地拥抱另一片天地。
五、新领域的探索与收获
如今的我,不再是那个只会奔跑的体育生,而是享受着多元成长的普通人。周末会去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,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;假期会和同学组队调研非遗文化,用镜头记录老手艺人的故事。这些经历让我懂得:人生的精彩从不止于一种模样。就像花园里的花朵,有的绽放得热烈,有的散发幽香,每一种姿态都值得被尊重。
回望这段旅程,我始终感激曾经的体育生涯——它教会我坚持与拼搏,却也让我明白:真正的成长,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敢转身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星光。如果你也在面临类似的选择,不妨听听内心的声音:不必困在“应该成为谁”的框架里,你本就有权利定义自己的精彩。
(注:文中配图为作者体校训练旧照及当前学习场景实拍,展现身份转变前后的对比。)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