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接球是大班幼儿体育活动中极具价值的训练项目,不仅能有效提升手眼协调能力、反应速度与身体控制力,还能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规则意识。本文将从教学目标、准备环节、动作指导、趣味游戏及安全事项等方面,为大班教师提供系统化、可操作的手接球训练方案。
一、教学目标与核心价值
(一)能力发展维度
大班幼儿(5-6岁)正处于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协同发展的关键期,手接球训练能针对性强化手眼协调(视觉追踪+肢体响应)、空间感知(判断球的轨迹与落点)及身体平衡(移动中接球时的重心控制)。例如,当幼儿尝试接住同伴抛来的球时,需快速调动视觉、神经与肌肉系统,这一过程能有效激活大脑双侧半球功能,为后续书写、绘画等精细动作奠定基础。
(二)社会情感培养
手接球多为双人或小组合作形式,天然具备社交属性。在“抛球-接球”的互动中,幼儿需学会用语言提示(如“我要扔了!”)、非语言信号(如手势)沟通,并在失误时互相鼓励(如“没关系,再来一次!”),从而培养同理心与抗挫折能力。
二、课前准备:场地与器材的科学规划
(一)场地布置技巧
选择幼儿园操场或宽敞教室(需移除尖锐物品),用彩色胶带划分安全活动区(面积约10×15米),边缘设置软质围栏(如海绵垫)防止球滚出。若开展移动接球游戏,可在区域内摆放低矮障碍物(如塑料锥形筒),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。
(二)器材选择建议
优先选用软质泡沫球(直径15-20cm),重量轻、弹性适中,即便砸到身上也不会造成伤害。器材数量按“每组2人1球”配置,若班级人数较多,可增设备用球以防丢失。
三、动作分解:从基础到进阶的练习步骤
(一)握球与预备姿势
教师示范标准动作:双手掌心相对呈“碗状”,轻轻托住球的下部,肘部微屈贴紧身体两侧,眼睛紧盯球的中心。强调“放松肩膀、不要僵硬”,可通过“抱西瓜”的游戏类比(想象抱着一个大西瓜,手臂自然弯曲),帮助幼儿理解姿势要领。
(二)抛接技术要点
将动作拆解为“看球→伸手→缓冲”三步:
- 看球:抛球者喊“预备——抛!”,接球者立即锁定球的飞行路线;
- 伸手:根据球的落点,向前/向上伸出双臂,手掌张开呈“接球状”;
- 缓冲:接触球后,手臂顺势向后回收(类似“抱住球”的动作),利用手臂弹性减少冲击力。
初期练习建议从近距离自抛自接开始(距身体50cm内),熟练后再过渡到同伴抛接(间距1-2米),逐步增加难度。
(三)进阶挑战设计
当幼儿掌握基础技巧后,可设计分层任务:
- 距离升级:将抛接间距延长至3-4米,考验远距离预判能力;
- 高度变化:抛球高度从“胸部高度”提升至“头顶高度”,锻炼垂直方向的视觉追踪;
- 移动接球:让幼儿边走边接球(如沿直线行走),结合平衡感训练。
四、趣味游戏:让练习更有吸引力
(一)传球接力赛
将幼儿分为4-6组,每组站成一列纵队。第一名幼儿手持球,听到口令后将球传给第二名幼儿,依此类推直至队尾。最快完成且无掉球的小组获胜。此游戏强化团队协作与传球准确性,适合集体活动场景。
(二)目标投掷挑战
在活动区设置多个目标(如呼啦圈、纸箱、悬挂的网袋),标注不同分值(如呼啦圈10分、纸箱5分)。幼儿站在固定线后,尝试将球投入目标,累计分数最高者胜出。该游戏融合力量控制与目标瞄准,激发幼儿竞争意识。
(三)合作抛接闯关
设计简易“闯关卡”(如跨栏架、平衡木、隧道),两人一组配合完成:一人负责抛球,另一人负责接球并跨越障碍。例如,“抛球者A”将球抛向“接球者B”,“B”接住球后走过平衡木,再将球抛回“A”,循环进行。此游戏培养分工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五、安全与注意事项
- 热身先行:活动前带领幼儿做头部转动、扩胸运动、手腕脚踝拉伸等,预防运动损伤;
- 循序渐进:根据幼儿个体差异调整难度,对协调性较弱的孩子,可允许其先用单手接球,再过渡到双手;
- 即时反馈:多用正面激励(如“你接球时眼睛跟得很紧,真棒!”),少用负面评价,保护幼儿参与热情;
- 环境监控:活动过程中安排专人巡视,及时制止危险行为(如故意用球砸人),确保场地无安全隐患。
手接球训练不仅是体能锻炼,更是幼儿认知、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载体。通过科学设计与趣味引导,能让幼儿在“玩中学、学中练”,真正实现“快乐体育”的教育目标。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,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幼儿成长的契机。
(注:文中配图为示意图,实际教学中可拍摄幼儿练习场景,如“教师示范握球姿势”“孩子们玩传球接力赛”等,增强内容直观性。)
网友评论